紀錄片和專題片有什么區(qū)別?BBC自然紀錄片和《海豚灣》這樣的紀錄片,又有何不同?當你準備創(chuàng)作一部紀錄片時,應該如何選題與定位?如何做調(diào)研?如何拍攝、錄音、剪輯?如何避開90%的紀錄片導演都會進入的誤區(qū)?如何正確對待紀錄片的“真實”?如何讓紀錄片更有“人味”?
今天這篇文章,整理自著名紀錄片導演任長箴的課堂演講,為大家解答一些關于紀錄片創(chuàng)作的實際問題。任長箴,紀錄片導演、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實踐課特邀講師、中央電視臺《人物》欄目導演,《舌尖上的中國》第一季執(zhí)行總導演、《生活萬歲》導演,常年在后浪·拍電影網(wǎng)開設“任長箴紀錄片工作坊”。
兩種主要的紀錄片
大體上講,紀錄片可以分為兩類:商業(yè)紀錄片和藝術紀錄片。如《舌尖上的中國》《藍色星球》《水果傳》等都屬于商業(yè)紀錄片;而《搖搖晃晃的人間》《海豚灣》《人類》《天地玄黃》等則屬于藝術紀錄片。商業(yè)紀錄片的出口是公共媒體,藝術紀錄片的出口是院線。通俗地理解,前者是電視紀錄片,而后者是電影紀錄片。
商業(yè)類紀錄片追求收視率,藝術類紀錄片追求思想性。
商業(yè)紀錄片大量使用解說詞;藝術紀錄片沒有解說詞,靠畫面敘事。
比如《舌尖上的中國》要求選題覆蓋面廣、地域空間大;而《搖搖晃晃的人間》則要求拍攝周期長、人物豐富。
商業(yè)紀錄片著眼于傳達普世價值,藝術紀錄片著眼于傳達作者個人觀點。但我們也發(fā)現(xiàn),除了以上兩類紀錄片,在生活中還有一個名詞被經(jīng)常提及,就是專題片。
在西方紀錄片的概念里,并沒有專題片的說法。它們紀錄片涵蓋范疇非常廣泛,凡是以非虛構(gòu)題材創(chuàng)作的片子,都被稱作紀錄片。而我們國家的非虛構(gòu)影片,在上世紀90年代之前基本只有一種模式,那就是先寫稿子,然后貼畫面,幾乎很少出現(xiàn)同期聲錄音、現(xiàn)場采訪、紀實跟拍這樣的手法。這樣拍出來的片子大部分也都是服務于政治,畫面不參與敘事,只是文字的陪襯。所以,沿襲這樣的方式制作的片子,我們就稱之為專題片。專題片的制作手法往往比較老舊,剪輯節(jié)奏緩慢,沒有戲劇性故事,正面說教居多,只是單純給觀眾提供某些基礎認知。而紀錄片要求導演畫面敘事的能力要強,紀實拍攝的手段要多,講故事的手藝要高,理解生活、理解人物要準確。最重要的是,紀錄片的導演要具備一定的哲學知識,知道一些人類共通的真理,并且愿意以跨文化的心態(tài)探討這些真理。簡單來說,專題片止步于認知,服務于政治主題;紀錄片不限于認知,服務于哲學主題。
前期調(diào)研對紀錄片有多重要
紀錄片拍攝之前,需要充分的前期調(diào)研。一部紀錄片的調(diào)研工作,會給一部片子的成功奠定50%的基礎。1.調(diào)研,為什么這么重要?調(diào)研的最終目的是什么?調(diào)研是給一部片子的拍攝做準備,準備越充分,越節(jié)省拍攝時間,調(diào)研越準確,拍攝得就越到位。“踩點兒”只是調(diào)研中的一個小部分,我將“踩點兒”稱為田野調(diào)查,可以理解為發(fā)現(xiàn)好看的地方,尋找美術背景。但真正的調(diào)研在“踩點兒”之前就必須已經(jīng)開始了。調(diào)研是為了找選題、拍攝場景、人物和他們的人際關系,以及了解人物活動的范圍、說話的方式,等等。不同的題材,調(diào)研的方向也不大一樣。
通過圖書、網(wǎng)絡、獲取你要查找事物的基礎認知,積攢原始信息,找圖片、攝方向、視覺亮點。我拍攝《舌尖上的中國》第一季時,帶著調(diào)研組,翻閱了從1995年到2011年所有出版過的《國家地理》《華夏地理》《炎黃地理》這一類雜志,從上千本雜志中尋找基礎線索。很多人以為《舌尖上的中國》是個美食紀錄片,其實它是個關于中國國家地理的人文紀錄片,各地方的地理人文,導演必須全部了解和掌握。我的經(jīng)驗是網(wǎng)上的資料查起來快,但是不如書里的資料含金量高,所以還是要看書。這個紙面的調(diào)研我們做得比較充分,在外出調(diào)研之前,憑借這些雜志,《舌尖上的中國》第一季的分集拍攝大綱就已經(jīng)圖文并茂地出來了。根據(jù)需要拍攝的大致方向,找有資源的人打聽,順藤摸瓜。比如,第二集《主食的故事》中賣黃饃饃的老黃,就是拍雜糧的導演到了陜西綏德跟縣委食堂采購員打聽來的。到事件發(fā)生地,到第一線去尋找人物,采訪溝通,取得人物對導演的信任,達成拍攝意向。和人物越信任,拍攝會越順利。一回生,二回熟,三回四回成朋友,如果拍攝是在你們第五回見面之后,你所拍到的內(nèi)容一定不一樣。樣片也是調(diào)研的一部分,因為沒有影像就很難說服領導或者甲方你到底要拍什么,用影像提案闡述,最能說服他們支持你的想法。總之,前期調(diào)研是為了做準備,準備是為了不焦慮。前期調(diào)研是一件非常值得付出的事情,是拍攝好一部紀錄片的基礎。江蘇電視臺紀錄片《低調(diào)蘇州》,任長箴任總導演
90%導演都會中招的紀錄片拍攝誤區(qū)
了解了紀錄片的類型劃分,下面我們就重點分析一下,90%的導演在紀錄片拍攝的過程中,都會不小心踩進哪些坑?在拍認知類紀錄片時,導演總是想追求文化感和歷史感,這樣往往會把片子拍成論文。第一集追根溯源;第二集徐徐展開、舉例說明;最后一集蓋棺定論、總結(jié)陳詞。完全像在寫論文,而不像在拍片子。導演總怕信息不夠、觀眾不明白,就不斷在片中東拉西扯,進行信息堆砌。但其實,觀眾看片子不是要做學術探究,而是想看一個故事,在欣賞故事的同時去獲取認知。很多編導會分不清紀錄片的主題、題材和選題。一部片子的主題是它所體現(xiàn)的價值觀,是影片的靈魂,可以總結(jié)為關乎愛和真理的一句話;題材是片子對外呈現(xiàn)的題目,這是影片貫穿始終的骨架;而選題則是一個個具體的故事,它們是一部片子的血肉。舉個例子,《舌尖上的中國》第一季的主題是“誰知盤中餐,粒粒皆辛苦”,題材是“松茸這種食材”,而具體的選題是“單珍卓瑪上山采松茸的辛苦故事”。這三者完全不同,但是編導們經(jīng)?;鞛橐徽劇?/span>無論是搞混了,還是缺了其中任何一樣,片子都會變得血肉模糊。很多編導喜歡在片子中講感人的故事、比慘、煽情,殊不知這是拍攝記錄片的一大誤區(qū)。因為這些都不是故事,而叫事跡。事跡是以人物的業(yè)績?yōu)榛A,故事則不然,故事的基礎是人物的愿望。真正的人物故事,應該是人物在實現(xiàn)愿望的過程中遇到的困境。比如,在單珍卓瑪采松茸的這個故事中,突出她采松茸過程中遭遇的挫敗,觀眾在觀看中就會因為這種挫敗與人物產(chǎn)生共情。這里所說的故事,和我們?nèi)粘U務摰墓适?,不是同一個概念。日常生活中,我們所說的“故事”,通常是指信息。而影視作品中的“故事”指的是人物在困境中的經(jīng)歷。為了不將故事和信息相混淆,導演在講一個故事之前,要問自己六個問題:3. 這些愿望實現(xiàn)的過程中,會遇到什么樣的困難?如果一部片子中,主人公的故事能夠回答以上六個問題,就是一個好故事。故事中的人物并不一定要高大上,反而是帶有弱點、缺點、局限的人物故事,講出來會更動人。如果沒有明顯的挫折困境,就要找到不明顯的挫折困境,總之要找到一些。如果僅僅回答了五個W加一個H,平鋪直敘地陳述起因、經(jīng)過、結(jié)果,那就是基礎信息的羅列,這只能算作新聞,不能稱其為故事。簡單來說,人的故事就等于人的愿望+困境+克服困境的方式+結(jié)果。紀錄片沒有絕對的真實
在一部好的紀錄片中,我們經(jīng)常會看到許多動人的故事。但這些故事,到底是被拍攝對象在攝像機鏡頭下的自然流露,還是導演精心安排的有意為之?這就涉及到紀錄片拍攝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,虛構(gòu)與非虛構(gòu)。紀錄片拍攝中有一種說法,叫“墻壁上的蒼蠅”,指的是拍攝者要像墻上的蒼蠅一樣,默默地觀察事件的發(fā)生,不去主導甚至影響被拍攝對象,希望得到絕對的真實。但是,只要導演選取了某個角度進行拍攝,而沒有展示攝影機背后的一景一物,這就已經(jīng)造成不真實了。所以,即便成為了“墻壁上的蒼蠅”,也只是觀察到了有局限的真實。所以,紀錄片拍攝中還有另一種拍法,叫做“房間里的大象”,即場景、人物、關系都是真實的,但由導演主導現(xiàn)場。也許因為他促成了某個話題,現(xiàn)場的氣氛轉(zhuǎn)變了;或者因為他為主人公指引的某一條路線,故事情節(jié)發(fā)生了變化。這些不能算是不真實。要想做“房間里的大象”,需要對生活有深刻的了解,這和不通情理的尷尬擺拍是兩個概念。瑞典紀錄片大師杰西·斯萊德科斯基(Jerzy Sladkowski)在拍攝《唐璜》時也曾說過:“如果我想讓主人公摔倒,那么讓他摔倒的那塊石頭,就是我溫柔地放在他腳下的?!?/span>所以,擺拍不能一概而論,它有時候可以很高級,有時候可以很低級。真實,也不能一概而論,它有時候很高級,有時候卻很廉價。好的紀錄片,是一個懂生活的人在對生活做了充分預判后,抽離出一個準確的故事,還給觀眾一個思想的結(jié)果,而不是簡簡單單地真實記錄。
一部好的紀錄片可以讓受眾獲得兩種感受,一種叫“獲取認知”,即讓你知道那些你不知道的事,另一種叫“欣賞挫敗”,這要求導演必須到生活當中去捕捉,找到那些有戲劇沖突的點,講好故事。如果導演的抽離、判斷能力不行,拍出的紀錄片就會簡陋、不知所云。想要拍出讓人印象深刻的優(yōu)秀紀錄片,還需要導演們不斷增加自己的知識儲備,同時煉就一雙能夠洞悉生活本質(zhì)的慧眼,才能將生活的本來面目藝術化地呈現(xiàn)在觀眾面前。*部分內(nèi)容來自騰云讀書會
聲明:轉(zhuǎn)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。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(quán)益,請作者持權(quán)屬證明與本網(wǎng)聯(lián)系,我們將及時更正、刪除,謝謝。
來源|電影攝影師 文|后浪電影學院
原文鏈接: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R46dnKq6JYyNKmPqt5gugg
表情
添加圖片
發(fā)表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