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尚未認證為創(chuàng)作人或影視公司,認證即可享有:
廣告片截圖 ? 臺北故宮博物院
博物館作為消費空間,針對它的推廣,從來就不是一道易解題。
近年來,各家展館爭奇斗艷推出文化周邊,從口紅到手游應有盡有,有趣得很,顏值也可。如此這般與大眾 social,除了打開博物館的知名度,也是為了激發(fā)大眾到現(xiàn)場一探究竟的欲望。
更傳統(tǒng)一點的方式還有策展:與打造文化周邊的邏輯一樣,它們都是通過宣傳具有歷史感的物品,進而傳播整個展覽空間。
然而,這些常規(guī)操作,并非沒有 bug。說白了就是:如果對文物不感興趣,我沒事兒費那么大勁去博物館做甚?
博物館最需要解決的問題,是目標客群的單一與固定。
從「先推廣物品,后傳播空間」的角度出發(fā),在「物」的花樣上多下些功夫,似乎是博物館拓客的唯一路徑。
倘若換個思考順序,即「先傳播空間,后推廣物品」呢?宜家不就是個典型案例:家居商場搖身一變,成為消閑空間,哪怕什么都不需要買,有事兒沒事兒人都樂意去逛逛。
這個 idea 放到博物館身上會太大膽嗎?也許并不會。 2019 年 9 月,臺北故宮博物院推出廣告片《未來,不期而遇》,由臺灣奧美為其量身打造,用極其厲害的洞察和創(chuàng)意,拓展,甚至顛覆了人們對博物館作為消費空間的全部想象。
作品中呈現(xiàn)的臺北故宮,親和而逗逼,市井且日常,溫暖中又帶著淚點。它敞開自家大門,哪怕對文物不那么有興趣的人,大概也樂意踏足前往,探索一番。
廣告片中唱主角的不再是文物,而是人與他們的各樣空間實踐。不單單是看展,包括約會、買菜、玩耍等日常行為,都被允許發(fā)生在臺北故宮里,進而從整體空間的調(diào)性上,重新對博物館進行了包裝設(shè)計。
身在其中,人與文物互為伴隨與映照,見證著發(fā)生在彼此身上的故事。古早的歷史,與可以被感知的當下產(chǎn)生了高度銜接。這樣的博物館,有溫度,又充滿新意,煥發(fā)人群向往。
我大膽推測一下臺北故宮給出的項目 brief:目標就是拓客,尤其是想辦法讓那些平日里對博物館沒什么興趣的人,愿意到現(xiàn)場一探究竟。
臺灣奧美給出的解決方案其實也蠻直接:針對上述人群,逐個擊破,將臺北故宮打造成,能夠為他們提供奇妙體驗的趣味空間,進而煥發(fā)魅力與吸引。
具體的創(chuàng)意策略,根據(jù)作品呈現(xiàn),這里將它簡單概括為三部分:
從博物館,到以文物為主題的消閑空間。
與帶著筆記本,到博物館規(guī)規(guī)矩矩考察歷史的游客相比,《未來,不期而遇》里的主人公,實在是太「非典型」了:
有對館藏信息一知半解的半吊子粉絲;有一上來就直言「自己從來不愛博物館」的新新人類;還有對文物背景完全不熟,對做飯、吃飯卻相當熱衷的普通小老百姓。
這樣一幫人出現(xiàn)在博物館里,表面上看實在魔幻,但仔細想想:他們不正是甲方意在拓展的客群么?若你剛巧也是對文物不怎么感冒的一族,看到這里 maybe 會心一笑:「哎,那個怪怪的人,不正是我本人?」
《未來,不期而遇》中,博物館的訪客都很「非典型」
廣告片截圖 ? 臺北故宮博物院
將人物放置進故事之后,臺北故宮開啟了「實力寵粉」模式:你對我不感興趣不要緊,這并不妨礙我寵你。于是乎,喜歡??岬哪贻p人遇見了 VR、想玩溜滑梯的小朋友遇見了古董版變形金剛、一心想著煮餐的新手媽媽從文物中獲得了烹調(diào)靈感。
廣告片截圖 ? 臺北故宮博物院
通過人群示范,這些可能在臺北故宮中發(fā)生的奇妙體驗被一一展演出來,沖擊著觀眾的想象。臺北故宮繼而搖身一變,從博物館,成為了以文物為主題的大型、多功能消閑中心,每個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得其樂的方式(此處再次聯(lián)想到宜家 x2)。
功能屬性的延展,伴隨著空間整體調(diào)性的變化:當包括約會、買菜、玩耍等日?;顒优c生活細節(jié),都被允許發(fā)生在博物里時,它不再高高在上,接觸到了「地氣」,變得親切和有趣了起來。
文物,也可以是承載人類想象力的游樂場。
整部廣告片,僅輕描淡寫地介紹了館藏寶貝的名稱和年齡,再無透露更多關(guān)于它們的信息。如同一場用戶原創(chuàng)內(nèi)容發(fā)布會,主人公們靠著自己的暢想對文物進行解讀。
《未來,不期而遇》中,主人公依靠自身想象,對文物進行解讀
廣告片截圖? 臺北故宮博物院
那些看上去荒誕不經(jīng)的古怪思路,用戲說為整部作品增色不少,同時也讓文物成功「下凡」,social 力瞬間爆棚(類似的手法表現(xiàn)文物,在抖音 2018 年刷屏案例中有出現(xiàn))。
博物館里的文物,從被字句所限定的歷史再現(xiàn),變成了承載人類想象力的游樂場。從被告知「它是什么」,到按照自身體驗去主動想象「它是什么」,于是每個人都能找到與文物獨特的連接方式。距離感變小,歸屬感增強。
人與物的連結(jié),除去智性上的無限接近,《未來,不期而遇》還展示了另外一種形式:感性上的無限靠近。72 歲的林月梅,用手觸碰著文物的質(zhì)感,喚醒她對青年時期在臺北故宮中與愛人暢游的記憶。
廣告片截圖? 臺北故宮博物院
林月梅的眼睛已經(jīng)看不見了,但她來故宮不是為了眼睛,而是因為溫度、觸感、味道,還有記憶。
林月梅,72 歲。
清,八角形多寶格匣,大約 250 歲。
臺北故宮博物院《未來,不期而遇》視頻文案節(jié)選
人與文物之間的那道玻璃墻,消失了。每個人都能在文物身上,尋得獨一無二的解讀與體驗。
來到博物館,人遇見文物,文物也遇見人。
空間中若無故事,它頂多是片空白。有了人,有了與人相關(guān)的故事,空間才會充滿個性與趣味。
國際知名書店經(jīng)理人、英國連鎖書店 Waterstones 總經(jīng)理 James Daunt,認為實體書店的魅力之一,是「奇緣(serendipity)」的發(fā)生。
以上洞察似乎適用于任何一個消費空間:吸引人的地盤,無一不是制造「奇緣」的高手。每個人都帶著一份期許走進它,卻意外收獲了比自己預料中更美好的 surprise。想想看那些你愛逛的書店、百貨公司、格子鋪,是不是都有這樣的特質(zhì)?
《未來,不期而遇》中的臺北故宮,就是一個奇緣發(fā)生地,其中充斥著人與文物的奇遇:原來這么好玩?這么有趣?這么令人意想不到?諸如此類的全新體驗,分分鐘拆解了人對于博物館單調(diào)、無趣的刻板印象。
《未來,不期而遇》中,充斥著訪客與文物的奇緣
廣告片截圖? 臺北故宮博物院
另一種奇緣,則發(fā)生在人與人之間。注意到作品的后半段,陌生人彼此產(chǎn)生了非常有意思的互動,包括一些莫名其妙的小情愫等等。
廣告片后半段,上演了奇特的人際互動
廣告片截圖? 臺北故宮博物院
置身其中,人與文物互為伴隨與映照,見證著發(fā)生在彼此身上的故事。來到這里,可以激發(fā)煮飯靈感,可以開啟魔幻討論,還可能遇見愛情。試問,這樣一個博物館,誰人會不愛?
奧美為臺北故宮博物院拍攝的這支廣告,在我看來,是實體消費空間的創(chuàng)意佳作。流暢的敘事背后,每個細節(jié)設(shè)計都帶著洞察,協(xié)助甲方解決拓客上可能存在的問題。
當然,這支廣告并非臺北故宮嘗試拓寬自身受眾面的起點,打 social 牌連接青年群體,放下高姿態(tài)講走心故事,此類嘗試它其實一直都在做:比如 2018 年拍攝的微電影《故事的宮殿:記憶在手心》,講述了兩代館藏工作人員的親情;同年它也曾邀請 150 位高中生在宮殿內(nèi)外大跳熱舞,上演如寶礦力水特廣告中的青春激情。
以上形象改變,在《未來,不期而遇》中被集中地呈現(xiàn):博物館變得有趣、有愛,充滿令人意想不到的奇妙色彩。這個廣告作品今年會拿幾個獎呢?我拭目以待。
聲明:轉(zhuǎn)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。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(quán)益,請作者持權(quán)屬證明與本網(wǎng)聯(lián)系,我們將及時更正、刪除,謝謝。
文/Yi L. 來源/數(shù)英網(wǎng)
原文:https://www.digitaling.com/articles/316945.html
內(nèi)容由作者原創(chuàng),轉(zhuǎn)載請注明來源,附以原文鏈接
http:///news/6771.html全部評論
分享到微信朋友圈
表情
添加圖片
發(fā)表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