聽說,《風中有朵雨做的云》又名“地獄情人”,其實這名挺好的,夠切題。畢竟,整部電影由錢、權、性構建出了一個暴戾且血腥的“人間地獄”,而諸多的犯罪則由一段“畸形”的“戀情”作為引索,拼湊起來恰是“地獄情人”。
至于正式片名“風雨云”中隱約透露出來的文藝和深度,或許不過僅僅用作標簽而已,影片當中,無論是在社會問題探討還是劇情人物塑造上,“文藝性”和“思想性”都有所欠缺。
①“城中村”拆遷,僅作“布景”?
首先,“城中村”的拆遷問題算是賺足了噱頭,真實社會題材、警民矛盾升級、官商權錢勾結,政治敏感度可謂十足,再加上被多次撤檔延期,實在吊足中產階級受眾的胃口,都想要看看《風雨云》怎么探討和演繹這個敏感的社會話題。
電影開頭的“城中村”片段描畫得足夠現(xiàn)實和深刻,從少年的奔跑到居民的聚集,大致交代了“城中村”的全貌和故事發(fā)生的宏觀背景,再到唐弈杰慰問“釘子戶”,一定程度也從微觀意義上反映了拆遷戶的困境。只是,對城中村的往下討論,似乎就在唐奕杰墮樓的那瞬間戛然而止了,故事后半段僅僅用“官商勾結”來處理“城中村”的討論,剩下的全是圍繞著那幾個角色展開的的愛恨情仇和錢權纏繞。
仔細想想,“城中村”會不會只不過是電影的“布景板”罷了?可以說,“城中村”開片后便用完即棄,香港成為楊家棟潛逃后大部分故事發(fā)生的場所,再加上占比很大的插敘和倒敘,“城中村”像是被丟棄了一樣,僅在片子后半段被簡單地以“官商勾結”收拾了一下,并首尾呼應式地重現(xiàn)唐奕杰被殺場景,點明兇手,貌似影片無意要深入一點地聊聊“城中村”面貌。
說來也是,作為“布景”,頹唐混亂的“城中村”總能得到各路拍攝者的青睞。街區(qū)的臟亂感,居民的底層感,瓦礫的破碎感,霓虹燈的光怪陸離,鏡頭呈現(xiàn)出了無序與詭譎??赡茉谶@種充滿魔幻感的“布景”上,演繹暴力、性愛和欲望可謂是適合不過了,劇情導火線有了,畫面感有了,話題性也有了,作為“地獄情人”的“布景”實屬不二之選。
如果“城中村”僅作“布景”之用,對其的深度探討是缺位的話,那這部電影的“文藝”和“深度”從何體現(xiàn)?
②“地攤文學感”,從何而來?
《風雨云》的劇情,被很多差評批評為“知音體”,他們把影片內容概括為“兩家人互相通奸,錢權交易,以誤殺和謀殺結束”等的了了幾句就下此判斷,也許是有失偏頗的,諸如《血觀音》、《心迷宮》等華語懸疑片,或者是枝裕和取用嘩然的社會新聞作為電影題材,這些電影若是偏激點地簡單概括,或許也能總結出個“狗血”梗概來。
可是,為什么唯獨《風雨云》底下的評論那么多批評其劇情像是“地攤讀物”?觀眾對影片觀感中的“狗血感”又怎么產生的?
原因或許在于,影片對性愛和諸多的犯罪元素進行堆砌,通奸、家暴、誤殺、弒父、精神失常、錢權性交易等獵奇要素纏繞成一幅亂象,確實地交織出了所謂的“地獄”圖像,而作為此類犯罪的索引,恐怕就是林慧和姜紫成略顯畸形且有點邏輯不通的“戀情”,這樣一來,“地獄情人”作為片名可以說是恰當好處了。
只是,再推敲一下,被暴力與情欲拼湊起的人物和情感結構深度欠缺,印象最深的人物刻畫可能是姜紫成焚尸后的落淚,可惜僅用幾秒鏡頭匆匆?guī)н^。
在人物塑造和情感母題上,想要深度地呈現(xiàn)人性的復雜,相信不應該只是簡單地將各種“人性之惡”集中堆砌在三四個角色上,然后跟觀眾說:你看,他(她)的人性夠多夠惡夠復雜了吧。
可能個體背后的矛盾與不得已,人性的灰暗面與情緒的灰色,那種命運殘忍的無能為力,更需要被呈現(xiàn),不然觀眾又該怎么在滿屏的“黑白分明”中投入自身的生命體驗和想象力?甚至希冀他們在觀影后獲得一定深度的思索?
③電影文藝性,由技術評判?
《風雨云》,敘事跳躍斷裂,鏡頭虛焦眩暈,在易讀性和審美體驗相對較差的情況下,它仍然獲得了相當多觀影者的喜愛。圍觀許多好評,不少評論者欣賞其“鏡頭晃動感”、“非線性敘事”等非傳統(tǒng)電影術和敘事方式,尤其青睞此類抽象化和個性化的表現(xiàn)手法滲透出的“文藝感”。
因近年電影市場細化和受眾分化,“文藝片”作為差異性較大的電影產品雖然票房仍然遠遠不如商業(yè)電影,但也算是在業(yè)界內占據(jù)一席之地。原因不少,其中,“文藝片”強烈的個性化表達十分契合當下的個人主義思潮,以至于如果觀影者擁有此類談資,便好投射或區(qū)分自己的精神格調或時尚階層。
但是,“文藝片”的內核始終是晦澀難懂的,部分受眾希望能參與討論和讀解,或者當自我表演之用,便換個方式,從鏡頭語言、剪輯手法談論它們,例如“虛焦”、“長鏡頭”、“手持攝影”、“蒙太奇”、“用光調色”、“碎片化敘事”等等。
長此以往,此類技術和敘事反倒成為了文藝片的判定方式,但是,以電影術和敘事方式就能很大程度地判定一部電影的文藝性了嗎?就如,《風雨云》運用非傳統(tǒng)電影表現(xiàn)方式就足夠由此評判它的文藝性嗎?又或者,這部影片會不會是抓住這個市場痛點的制作方與“文藝電影”技術提供者在一個俗套故事上進行的一場“合謀”呢?
總的來說,其實這部影片算是一部不錯的懸疑犯罪片,懸疑設置得到位,影片節(jié)奏也恰當,緊張感和刺激感都在,整個觀看過程可以說是酣暢淋漓。只是,小心因為它由文藝導演執(zhí)手,以及非傳統(tǒng)電影術加持,就給它套上“文藝”之名,也留心因為它談及社會敏感問題,以及被審查撤檔延期,就篤定它思想的“深度”。不如嘗試撥開這層層的標簽,反思一下,它的內核會不會只是一部地攤文學式的《地獄情人》呢?
內容由作者原創(chuàng),轉載請注明來源,附以原文鏈接
http:///news/3541.html全部評論
分享到微信朋友圈
表情
添加圖片
發(fā)表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