據(jù)新華社,5月22日訊“共和國勛章”獲得者、中國工程院院士、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、湖南省政協(xié)原副主席袁隆平,因多器官功能衰竭,于2021年5月22日13時07分在長沙逝世,享年91歲。
2020年,系列紀錄片《時代 我》入圍第四屆西湖國際紀錄片大會D20提名單元,紀錄片《時代 我》首集便聚焦了“雜交水稻之父”袁隆平院士。讓我們通過本集副導演賴章萍的文章一起緬懷袁隆平先生。
袁隆平這集,從操作層面來講,無疑是最難拍的一集了。袁老師身邊總圍著各種媒體和來訪者,與他獨處是不太可能的事。拍攝到了第三次,我們才有機會和袁老師真正對上話,而直到拍攝結束,我也不確定他是否記得我們幾個給他拍紀錄片的年輕人。大多數(shù)時候,攝制組都只能默默找到一個不太引人注意的小角落,安靜地紀錄著袁老師周邊發(fā)生的一切,也有幸如此,得以讓我們做到了旁觀者的視角,實現(xiàn)最真實的紀錄。左起:攝影朱元鉑 導演王笑恒 袁隆平 副導演賴章萍第一次見到袁老師,是在三亞,2019年1月31日,離那年春節(jié)還有前四天。每年的11月到來年的4月份,袁隆平率領著科研人員,如同候鳥般來到三亞,進行水稻研究。雖然快春節(jié)了,也正是農(nóng)忙的時候,許多科研人員都不能回家過年。水稻基地里,稻田被高高低低的秧苗分成了很多塊,掛著不同的標簽,上面清楚地標記著水稻品種,種植的日期等信息。那天早上,正好有一塊田要插秧,我們和插秧的農(nóng)民聊了一上午,原本已不抱希望,快到中午時,才接到“情報”,袁老師要來看稻子!不一會兒,袁老師出現(xiàn)了,藍色西服,黑色西褲,步伐稍慢。他徑直走向種超級稻的那塊區(qū)域,我們上前打招呼,介紹說是給他拍攝紀錄片的,然而袁老師只讓我們給他和超級稻拍照,沒對上話。好嘛,袁老師把我們當成別的媒體了,還熱心地讓我們拍照“交差”。初次照面前后持續(xù)不到3分鐘,談不上順利,甚至讓人有些沮喪。這種沮喪時常伴隨著之后的拍攝中。這么說吧,我掉過眼淚,也和導演紅過臉,吵過架。真正的問題是,如何才能貼近袁老師?大大的疑問縈繞在節(jié)目組的心頭。我們別無他法,只能用耐心和洞察,守著拍唄!慢慢地我們對袁老師有了更貼近的觀察。90歲高齡,這是個本應頤養(yǎng)天年,享受天倫之樂的年紀。然而,袁老師的字典里沒有退休的概念。在頻繁的工作事務以外,袁老師盡量讓自己的生活保持簡單。每天早上8點起床,下樓第一件事是開門見稻,一邊看著他牽掛的雜交稻,一邊做健身操,也就是正片開頭的那一幕。屋子后的水稻田是特意為袁老師保留的,因為城市建設原因,原來在雜交水稻中心附近的試驗田,已經(jīng)搬到了郊區(qū),路途遙遠。屋后的這塊地種的是袁老師看重的實驗品種,片子拍攝時種的是第三代雜交稻,19年10月22日進行了收割,驗收的畝產(chǎn)達到1046.3公斤,袁老師很滿意,他認為該品種未來有希望帶來產(chǎn)量上的重大突破。開門見稻之后,袁老師才開始吃早餐,雞蛋,米粉等,吃的很簡單。大概9點鐘左右,袁老師會去辦公室,開始上午的工作。是的,90歲的袁老師依然堅持工作日每天都去辦公室辦公。批示文件,主持會議,會見客人。每天都有各種各樣的客人來訪,登記冊上密密麻麻地寫著來訪人員,會見時間和時長,有時候一上午能有三四波客人,接連不斷。忙碌到12點,袁老師回家吃午飯。飯后和家人一起坐坐,看看電視,之后是午休時間,大概到兩三點。下午袁老師通常不去辦公室,而是在家繼續(xù)工作,聽工作人員匯報工作,以及免不了會見找到家里來的拜訪者。和妻子鄧則一起逛超市,是袁老師晚間的放松活動。晚飯前,由保姆開車,載著袁老師和鄧老師,一起到附近的超市逛逛。買點家人喜歡吃的菜,也關心關心米價,袁老師喜歡熱鬧有人氣兒的地方,逛超市的習慣也一直保持著。熟悉的開場曲響起前,袁老師已經(jīng)坐在了客廳的沙發(fā)上,看新聞聯(lián)播是固定節(jié)目。水稻生產(chǎn)和天氣息息相關,因此隨后的天氣預報也是必看的。他說自己最關心哈爾濱和三亞的天氣,剛好一南一北。沒有意外的話,晚餐的時間固定是晚上八點??串斕斓男那?,有特別想吃的,袁老師就會提前囑咐廚師。通常都吃得很簡單,主食一般有面,粥,面包,菜都是家常菜。我們拍攝吃晚餐的那晚,袁老師想吃擔擔面,廚師就用現(xiàn)成的擔擔面醬給做了一碗。睡前的最后一個小時,是袁老師鍛煉腦力的時間——打麻將。牌搭子是固定的,每晚9點鐘左右大家就陸續(xù)匯集到袁老師家里。麻將桌上的袁老師勁頭十足,贏了牌會開懷大笑,失了牌也會嗚呼痛惜。在一旁默默拍攝的我,尤其喜歡這個時刻,這時候的袁老師就是一個普通的爺爺,是個生動有趣的老頭兒。袁老師如今的生活很簡單,但是據(jù)鄧老師和孫女們的透露,早年間,袁老師也是個有情趣,有諸多愛好的“文藝青年”。除了眾所周知的喜歡游泳和拉小提琴,以前家里還收藏著很多電影碟片,偶爾袁老師會和鄧老師在家里看夜場電影,看到半夜。而16歲的大孫女還記得小時候爺爺帶著她跳踢踏舞的經(jīng)歷。片子開頭孫女的采訪是個驚喜。平日里,袁老師的兒子和孫女們通常在周末和節(jié)假日時會到袁老師家里聚餐。那天是袁老師的生日,正好聚齊了。三姐妹的名字都是爺爺取的,而且都和節(jié)氣天氣有關,可以說是非?!霸∑健绷恕:痛蠖鄶?shù)的80,90,00后一樣,三姐妹也總在教科書里“偶遇”袁隆平,語文、生物、歷史,從課本上認識自己的爺爺,這種極其稀有的體驗是怎樣的呢?這太令人好奇了。一開始她們都有點害羞,慢慢聊起和爺爺?shù)墓适?,想起有趣的回憶,才時不時地開懷大笑起來?;剡^頭來看她們的笑容,也能體會到,爺爺對她們的寵愛,以及,這是一個多么有愛的家庭呀。
在長沙,我們還采訪了袁老師的大兒子,三兒子,二兒媳,三兒媳,袁老師的保健醫(yī)生張醫(yī)生,廚師付阿姨等等。他們與我們分享了自己眼中的袁隆平,那個袁隆平不僅是雜交水稻之父,而是爺爺,父親,公公,老板,使我們得以拼湊起一個更加立體的袁隆平。在一次拍攝中,三兒子開車載著我去超市采購一個緊要的拍攝用品,救了場。他們無私的幫助和真誠的分享,是紀錄片這份工作中,最令我珍惜的時刻,常常令我感慨自己是如此地幸運,能夠得到這么多的信任。限于篇幅原因,許多采訪無法放進正片,我們剪成了花絮,供感興趣的觀眾欣賞。最后對于拍攝的幫助,我不得不提辛業(yè)蕓主任,她是跟在袁老師身邊20多年的助手,沒有她的幫助,這部紀錄片將無法實現(xiàn)。拍攝過程中,辛主任的分享和協(xié)助,不僅使我們得以一次次捕捉到那些珍貴的鏡頭,也令我們從另一個視角對袁老師做出更完整的描繪。好幾次晚上,不管我在北京電話聯(lián)系辛主任,或是拍攝時,九、十點鐘了,發(fā)現(xiàn)辛主任還在辦公室加班。辛主任對袁老師的情誼和敬業(yè)精神,常常令我感動。她最初來到袁老師身邊做助理,還很年輕,三十而立,她說即使自己不能做出偉大的事業(yè),能夠參與到偉大的事業(yè)當中,也是值得的選擇。聽了辛主任的話,想象辛主任二十多年如一日的堅持,也不免被深深地觸動。最后一次在長沙見到袁老師,我給袁老師播放了三孫女采訪的部分,袁老師看得很高興,認真地問了我的名字和年齡,臨走時,袁老師面帶笑容地說,好的,賴妹妹,好走,賴妹妹。
聲明:轉(zhuǎn)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。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,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(wǎng)聯(lián)系,我們將及時更正、刪除,謝謝。文章來源: 導演幫
作者:
紀錄片《時代 我》第一集副導演 賴章萍
原文鏈接: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hkwp_hC3lVtQs5rfUr7gGg
表情
添加圖片
發(fā)表評論